輪播測試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NLP生活家:自我感覺良好的大腦

自從學了心理學之後,我越來越不相信大腦,但也越來越佩服大腦的力量。它總是不斷讓我們「感覺更好」(feel better),至於是不是真的更好,那就不一定了。


這世界上最常見的催眠現象,不是催眠師、不是政客、也不是宗教。而是我們的腦袋瓜子,大腦總是時時都在催眠著我們,舉例來說,最近天氣冷,你去買了一件好看的黑色外套,穿起來很滿意,這時你會突然發現,原來路上穿黑外套的人好多啊,這叫「視網膜效應」。

「視網膜效應」是大腦運作很自然的一種現象,透過選擇性的觀察與記憶,讓我們不斷加深心裡的想法,形成執念,進而影響後續的行為。從正向的角度來看,這叫做堅持,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就叫做固執。就像有人參加了邪教,被影響了心智,透過視網膜效應,看到的一切都是教團裡好棒棒,長老法力無邊渡化世人、同修和善溫暖彼此著想,與外面的險惡世界比起來,這根本就是天堂,所以拋棄親人、散盡家財,也要在這團體裡過下去。


心理學有個有趣的名詞叫「瑪麗亞參數」,這可不是菲律賓女傭瑪麗亞,而是電影真善美中的女主角,她具有的最大特質就是「樂觀」。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從一群修女的自傳中,字裡行間去分析,發現用詞(思維)越樂觀的修女,生活品質越好,心理更開朗,生理上免疫力也更強,活的壽命越長。

這讓我想到,很久之前寫過一篇給女孩兒看的文章,叫做勝女的條件(按此閱讀),文章主軸是,女孩們如何能更容易找到另一伴。無論男生女生,只要你想找個伴,並且比較順遂快樂地過下去,請你考慮的第一個關鍵叫樂觀,也就是時常笑面笑面的那種人。至於外表及其他條件什麼的,你自己覺得順眼OK就可以了。

樂觀是件好事,但大腦時常讓我們不知不覺進入過度樂觀的思維,被稱為「願想思維」的陷阱。就像我們常常認為自己趕報告的時間只要兩小時,卻往往熬夜到凌晨;覺得工作會一帆風順,結果雜事連連,分心勞神,一直被追殺到終點;我們支持的方案一定是最棒的,結果是輸多贏少、天怒人怨。

悲觀的人,他們的大腦,也會自己感覺更好。遇到挫折時,他們的大腦思惟可以分兩種,一種叫做外部歸因,就是所有事情都是別人搞砸的。另一種叫做內部歸因,就是把出錯都歸咎在自己身上,即使都怪在自己身上,有著自責,但也有種「你看吧,我就說我做不到」的預言成功喜悅感,這是一種痛苦並快樂著的自我安慰。


人的大腦本身還有個特別的機制,一旦做出決定後,就很難再去改動既有的決定(或印象)了。就像上一篇積極力前傳,創造幸福的口袋(按此閱讀)提到的,「你認為自己是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如果沒有經過特別的回溯,或巨大的衝擊,我們這一輩子就會往這個方向繼續下去。這也就是大家說「給人的第一眼印象特別重要」(首因效應)的原因啊。


重點來了,探討了大腦的一些現象之後,我們該怎麼應用它們,讓生活可以真正過更好,而非感覺更好(feel better)?
1. 多去欣賞周圍人事物的優點(視網膜效應)
2. 轉化為正向的定見(首因效應)
3. 朝向樂觀的方向行動(瑪麗亞參數)
4. 過程中,謹慎行動避免過度樂觀(願想思維)

【延伸閱讀】
NLP講座舉辦
NLP聊天室
NLP生活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