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拖延症,你有沒有推薦的書啊」
「如果只看一本,我推薦拖延心理學」
「但我擔心一件事!」「蛤?」
「你會拖著不去找來看...」
我所看過的拖延症書籍裡,最推薦這本【拖延心理學】,因為這本書架構很有系統,內容也相當完整,文筆相當白話簡明,是一般人都看得下去的書。
但上面這些都不是我最推薦的原因,最關鍵的推薦因素竟然是因為同病相憐,兩位作者雖然都是心理學家,卻都有拖延症,不但拖稿、連日常生活也都在拖,包含他們慶祝書籍出版那一天發生的小故事,看著他們拖延的點點滴滴,跟我之前的感受好像,所以心裡特別有種親切感。只有同道中人,才真正懂得拖延時內心的掙扎與心酸。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簡單來說,包含了拖延症的成因,及拖延症的處理方法兩個部分。關於拖延症的成因這一部分,內容較為繁多,但非常清楚,在整理拖延症的成因這個議題時,我也它的論述為主,大量融合其他參考資料,最後整理內化成自己的架構。
關於拖延成因這部分,到時會提供一份包含生理、心理、社會、時間、能力五大層面數十項細節的資料給戰鬥營學員,順帶補上一句「不要再為自己拖延找理由了,所有可能的拖延原因都在這份表格裡,你只需要打勾就好」。
拖延心理學在第二部分拖延症的處理方法,比較可惜的,寫得倒是一般般,可以看一看,但是得到的觸發相對有限。回想一下,你一定可以從書上、網路上找到太多處理拖延症的方法,像是把任務大切小、做好時間管理...。甚至你也可能照著做過了,可是大多數人往往總是效果不彰,繼續有氣無力地拖延著。Why?Why?Why?發生了什麼事?因為根本沒掌握到核心重點。所有你看到的資料,完全都在說「我該怎麼處理事情」。
關鍵來了,剛剛提及拖延症有五大成因,這些原因都跟「如何做眼前的事情」沒太大關係,真正的重點在於「你這個人」。前一篇「我當了六年神農氏」,談到A+NLP的日常技法模組,我提到不贊成一開始就栽進技法之內。所有的日常技法,都在教你「如何處理事情」,剛開始會有效,而最大的問題在於人本身若是沒調適好,方法再有用也難以持續。就像給你一台法拉利,但你就愛在家打電動吹冷氣,那也無用。
我自己對抗拖延症時,剛開始也是先研究各種日常做法,所以剛嘗試時有的方法挺有用,過一段時間之後卻又懶散的故態復萌。經過多次的血淚經驗後才發現,對抗拖延症的架構裡,對人、對事兩種策略層級都該兼具,而且人的調適更優於事的處理,因為那佔了八成以上的重要性。我希望,勇敢面對拖延的你,不要再走我跌跌撞撞的冤枉路了。在A+NLP,透過了這樣的邏輯來對抗拖延症。
一、M.O.R.模組:與人的根本動機相關。是一切開始的基礎,你會不會渾渾噩噩過日子,決定於此,沒有它甚麼都是假的。
二、內在強化模組:調整人的心理狀態。打通任督二脈塑造心態,它是創造持續與倍增抗拖效果的關鍵,對抗拖延的戰爭中,你絕對應該花很多心力在這裡。
三、外在鍛鍊模組:調整人的生理狀態。人們都知道,身心之間總是相互影響著。
四、日常技法模組:該如何處理事情。超過20多個的日常技法,讓人第一天對抗拖延就有效,知道方法與眉角細節之後,照著做就好了。
在咖啡廳一邊享受悠閒氣氛,一邊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旁桌正巧在進行類似心理諮詢的對談。不是愛偷聽,而是兩桌實在隔的太近,加上他們的音量並不小。「釐清與自我的關係...」、「...小時候受到傷害挫折的記憶...」、「練習讓自己從無助難過慢慢地解放出來...」,聽得斷斷續續,但也大抵都是談論概念式的議題,直到他們對話結束,仍未聽到「How to do?」。我是個很務實的人,聽了這麼多的概念之後(或者可以說是浪漫的廢話),總會很愛問上一句「And then...,所以應該怎麼做?」這年頭愛打高空、說夢想、講概念的人已經夠多了,缺的是捲起袖子解決問題的人,或是實際提出解決方法的人。
純粹的概念,是說給相同領域的人聽的,是為了拓展思維、進行辯證、發展新的解決模式。不是說給個案聽的,說一堆空話概念,除了讓個案覺得你好像很厲害之外,對他自己本身的狀況並沒任何改變。
對戰拖延症,人們需要概念,更需要做法,需要精進「做事的方法」,在那之前更需要調整「個人的狀態」。我們都期待的是治標又治本的好效果,對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