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跟家族親友
討論與其相關的重大決定。
在許多無法預期的時候
難免遇到既緊急、又重大的
生死交關大事。
我們總要在很短的時間內
做出可能影響後半生的
重大決定。
在討論過程中,
難免遇到舉棋不定
猶豫難以抉擇的情況。
略有感想,跟大家分享……
首先,算是前提條件
請先蒐集足夠資訊,
資訊越正確、越充分,
越能幫我們做出適合決策。
另一個與資訊相關的
聽到資訊的當下,
如果想到延伸的疑問,
請馬上弄清楚。
一旦離開該場域,
要再確認資訊,
不知要額外花費多少
時間、金錢、心力。
「時程安排何時開始?」
「步驟順序是這樣,對吧!」
接著,進入決策環節。
為了能即時做出決定,
可以從下列三個因素考量:
心意、差異、在意。
心意,
就是心中的直覺,
也可理解為潛意識的反應。
潛意識直覺的作用有兩種:
幫助我們賺取獲得、
協助我們避免失去。
特別是
「避免失去」方向:
健康、金錢、前途、……
建議直接照著做,
潛意識對重大事件的反應
通常都挺值得參考的。
還是得強調一下
依據潛意識直覺做的決策,
不一定是最好、最正確的,
但肯定是做起來
最心甘情願,不易後悔的。
做抉擇的還是當事人,
我們也只能陪伴,
從旁觀者清的角度
協助他走出猶豫迷茫,
在時間緊迫下做出決策。
關於心意 / 潛意識
先弄清楚這並不是
『因為情緒發生的反應』
例如:「生氣,想罵人」
情緒產生、腦袋一熱,
話直接就從嘴巴噴出來了。
而『潛意識直覺』則是
「內心突然冒出個聲音
對自己說~」
例如:
內心突然冒出
「選它,就對了」的聲音。
情緒,沒內在聲音,
潛意識,有內在聲音。
我們可依靠的是
潛意識強烈直覺,
而不是情緒反應。
若潛意識心意沒有
特別直接明確的答案,
就進行理性評估。
若理性評估卡關,
陷入了猶豫不定。
多半因為考量得太多,
將每項資訊條件
都看成是同等重要。
例如:
療程計畫、時間花費、
心境感受、費用支出、……
這時,「差異」、「在意」
就像漏斗一樣,
協助我們找到抉擇的依據。
「差異」就是找出不同
例如:
療程計畫的周延
時間花費及後續生活影響
當事人認為是
A、B兩醫院
重要有感差別之處
就針對它們更深入討論。
「在意」則是針對
最重視的再給更高權重
例如:
對療程計畫更重視,
評估時就給它更多加權,
以便儘速做出抉擇。
決定之前,不要怕;
快速認真做出決策之後,
安心執行,不要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