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聊到的熱門書
剛好看到出版社邀請
兩位知名諮商心理師
海苔熊、陳志恆對談。
對了,陳志恆老師是
臺灣神經語言程式學學會
(TBNLP)的副理事長
對NLP有相當深厚的造詣。
他的專長是親子教養,
也出了許多暢銷書。
其中
【脫癮而出不迷網】
恰好跟手機焦慮相關,
包含更精細的做法
有興趣的夥伴可以翻閱。
分享一些,他倆對話,
自己印象深刻的內容。
書中用了「勾引理論」
來解釋青少年使用
手機和社群的循環過程:
1. 收到通知
手機發出通知,
引起他們注意。
2. 做出動作
青少年拿起手機,
迫不及待點開社群軟體。
3. 獲得獎勵
他們可能會收到
朋友訊息、回覆或讚,
這些正向回饋
會刺激多巴胺分泌,
帶來愉悅感。
4. 投入更多時間
更誘人的是
這些回饋不是每次都有
這種不確定的正回應
讓人更容易上癮,
形成難以自拔循環。
另外,很有趣的研究
即使手機沒有在使用,
就算放在包包裡,
光是它的存在就會造成分心。
甚至有研究指出,
在談話過程中,
如果桌上放著手機,
即使不是說話者的,
也會降低聽眾
對談話者的信任度。
許多人都對書中提到的
建議做法:
「高中前不要有手機……」
覺得太理想化。
志恆老師說得很好,
這些提議
讓我們有了一個「開頭」
而我們能因此做一些事,
讓情況逐步好轉。
1. 取得主導權
至少,我們可以自主
關閉手機通知,
減少成癮的第一關。
2. 使用大螢幕
根據研究,
使用大螢幕的孩子,
由於姿勢比較開展,
顯示自尊會比較高。
使用手機小螢幕,
姿勢更緊縮壓迫,
自尊容易比較低。
同時也包含
家長很在意的視力問題。
盡量延遲孩子,
進入小螢幕的時期。
3. 並非禁止
而是逐步開放,
當孩子展現比較好的
自律、生活表現,
再逐步增加
他們的使用機會,
手機完全自由越晚越好。
4. 進入現實活動
用真實世界的活動,
取代網路時間。
父母願意撥出時間,
陪伴孩子、聊天,公園玩,
甚至參與露營、運動、
旅遊……,參與現實活動。
面對手機上癮的
焦慮世代,
大家還有什麼感觸或做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