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總讓人容易分心,
無論大人、小朋友。
許多人對手機真的是
又愛又恨,
在這裡特別指得是父母們。
讓小朋友用手機,
似乎會立即讓他們
安靜下來好帶很多。
可是控制
小朋友、青少年的
使用手機時間,
又是一場討價還價的
拉鋸戰。
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
語重心長地說:
青少年大腦尚未發育成熟,
很容易受到
社群媒體、智慧手機影響,
導致他們更容易出現
焦慮、抑鬱、孤獨、成癮…….
心理健康問題。
最近,台灣翻譯出版
一本探討
青少年使用智慧手機
對心理影響的大作
【失控的焦慮世代】
作者就是德特探教授。
整本書中,
我覺得特別有價值的是
六種精神面的對應方式:
1. 共享神聖感
他引用社會學家涂爾幹的
「集體歡騰」。
這是人們在現實生活
共同參與的儀式或活動
產生的共同興奮和歸屬感。
例如;
參與宗教活動、演唱會、
大家聚在一起看球賽、……
2. 身體經驗
在現實世界的身體參與,
像是:
演唱會大家跟著舞動、
球賽觀眾應援舞、……
書中提到:
「人類是具備肉體的,
手機為中心的生活則不然,
螢幕讓我們忘記了
我們的身體很重要。」
3. 靜默與專注
正念冥想、靜坐,
有助人們
與自我,外界連結體驗。
手機內容並非中立偶然,
而是被演算法塑造,
符合廠商的利益,
但不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
4. 自我超越
書中強調
放下自我、超越自我,
也就是體會大我的存在。
當人們感受敬畏時,
這種狀態會減弱自我意識。
人們會感到
與周圍的人、力量
更加相互依存和深刻聯繫。
5. 少發怒多寬恕
多數美德都強調
別急於評判,要善於理解,
帶著善意,
這個世界、自我心境都會
因此變得好過很多。
6. 對自然敬畏
對自然的敬畏是
重要的靈性體驗來源。
雖然手機
也可接觸大自然影片,
但那仍遠遠比不上
親身體驗來得撼動人心。
上面這六點,
大家最能馬上帶著
手機世代小朋友進行的
是哪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