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經過完100多天啦,
有的人可能又有了些感嘆。
這次不是
「年初訂下的目標,
有好多都還沒開始」
而是更大的大哉問:
「我是誰?」
「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我還可以做些什麼?」
特別是到了中年,
說好聽些是承上啟下,
說的實際些是
上有老、下有小,
或是想要的進度
正在一個不上不下的階段。
『自我認同』是心理學家
艾瑞克˙艾瑞克森
認為是最重要的人生任務。
當人們知道了自己是誰,
擁有什麼樣的信念與價值觀,
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也就更了解自己要往哪裡走,
能與這社會有什麼樣互動。
這一看,正好就是
NLP從屬等級的邏輯啊。
心理學家馬西亞提過
人們對於自我認同,
有著不同的狀態。
有的人,順著潮流走
長輩、媒體、大眾
說哪好就跟著做。
選了自己不愛的科系、
做起來沒什麼興趣的工作。
有的人,一點都不在意,
不想了解自己,
也沒有特別的想望,
每天過一天是一天。
有的人,仍在自我探索,
但還沒找到確定的答案,
迷茫與不定是每天日常。
有的人,很清楚知道
自己是誰與所望,
找到自己的熱情與使命。
「那個(人事物),
對我很重要,
所以我打算……」
覺得現階段的自己
是哪一種呢?
怎麼找到
「想要成為的自己」?
心理學大師榮格
曾經說過:
「我們不可能依據
上午的節目,
去決定下午的自己
要如何度過」
人到了中年,可能
有了些成長,
有了些經歷,
也有了些小肚腩,
對過去有些遺憾想念,
同時也有些對未來的想望。
有的人,
會開始追尋
那個想要的自己。
在工作很久之後,
可以來考慮一下
自己的志業了。
也就是不考慮現實生計
「我真正有熱情,
想要做什麼事?」
「即使沒有報酬,
也願意廢寢忘食
繼續下去的是什麼?」
志業無須聽起來很偉大
可以是:
推動環保、傳承經驗、
也可以是
「小時候對畫畫很有興趣,
現在想重拾畫筆塗塗鴉」
也就是做了它們,
我們真心覺得
對自己來說很有意義。
人們可以怎麼做?
1. 回顧過去
回顧過去成就和經驗是
確認自我身份的第一步。
檢視自己過去得到的,
包括事業、家庭、人際等。
看看哪些成就是自己真正
感到滿足和有成就感的。
或者覺得之前有缺憾
在現在時空背景及能力下,
能夠自我滿足的部份。
2. 多方嘗試
嘗試新的事物和挑戰
有助激發熱情和使命感。
這可能包括
學習新技能、
多方嘗試不同興趣,
或者鼓起勇氣挑戰
長期以來一直回避的事。
您找到自己的志業了嗎,
它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